广州市政府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16:05:06   浏览:816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州市政府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暂行办法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穗府办[2005]15号

印发《广州市政府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政府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广州市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使用单位注册申请表(机关、事业单位用)

2.广州市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使用单位注册申请表(企业、其他单位用)

3.广州市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使用单位名称变更申请表

4.广州市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使用单位注销登记表

5.电子印章制作申请表


广州市政府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广州市政府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以下简称交换系统),是运行在广州市电子政务内网上,供广州市政府、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及其他经批准参加交换的单位进行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的计算机应用平台。为使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做到安全、保密、准确、及时,根据《印发广州市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管理试行规定的通知》(穗府办[2004]1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广州市政府、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区和县级市政府及其他经批准参加交换的单位(以下简称使用单位),和各使用单位的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使用人员(以下简称使用人员)。

第二章 交换内容

第三条 在交换系统中交换的内容为使用单位的电子公文与信息等。

第四条 下列文件、信息暂不在交换系统中进行交换:

(一)密级(秘密以上)文件;

(二)急件,特急件;

(三)私人信件等与工作无关的电子文件和信息。

第三章 管理机构

第五条 市府办公厅负责指导、检查和督促各使用单位的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工作。

第六条 市府办公厅政务信息中心负责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管理和维护的具体工作。其职责如下:

(一)受理交换系统中单位注册、名称变更、撤销等相关申请,办理相应审批手续;

(二)制定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的具体工作规范及制度;

(三)征询各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协调解决各使用单位在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组织各使用单位系统管理员和用户进行系统使用知识的培训等工作;

(五)组织和提供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的软件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六)负责交换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 各使用单位相互之间在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相关单位自行协商解决,协商后仍不能解决的,可转交市府办公厅协调解决。

第四章 使用单位

第八条 凡需要使用交换系统的单位,应向市府办公厅提出书面申请(政务信息中心承办)。机关、事业单位需提交单位成立的编办批文;企业及其他单位需经上级土管单位签署意见。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注册手续并取得其系统管理员帐号和密码。

第九条 因以下情况而需要在交换系统中变更使用单位有关资料的,应向市府办公厅提出书面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

(一)使用单位名称变更的,在交换系统中应办理名称变更手续,并由该单位来函确定新使用单位的系统管理员及用户名单;

(二)使用单位被撤销的,在交换系统中应办理注销手续。即在交换系统中删除该单位名称,注销该单位电子印章和用户,并将交换系统中的相关文件按被撤销单位提出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三)使用单位合并的,合并后的使用单位名称如果沿用合并前其中一个使用单位的名称,则该名称作为合并后的使用单位名称在交换系统中保留,被合并的使用单位按本条第二款办理注销手续;合并后的使用单位如果使用新的单位名称,则按本办法第八条办理注册手续,合并前在交换系统中所使用的相关单位名称按本条第二款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条 各使用单位应按照交换系统统一配置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保证提供交换工作所需的设备和工作环境。

第五章 使用人员

第十一条 交换系统使用人员必须是政治可靠,保密观念、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强的在编干部。

第十二条 各使用单位的系统管理员是负责开设本单位用户帐号和维护交换系统配套工具的使用人员,由具有较高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在编干部担任。

第十三条 交换系统中各使用单位的系统管理员负责按规范开设用户帐号和设定初始密码,并根据使用人员的工作职责合理分配角色和权限,报市府办公厅备案。

第十四条 交换系统中的所有使用人员要自觉遵守交换系统运行中相关的规章制度,按照自己的权限,认真完成本人在交换系统中所承担的工作。

第十五条 交换系统中的使用人员帐号应保证一人一号,密码由本人保管。用户取得帐号和初始密码后应立即修改密码,若忘记密码应向本单位系统管理员提出申请,恢复初始密码。

第十六条 为使用系统的短信通知功能,用户应在本人帐号的个人资料上登记自己的手机号码,供接收交换系统的短信提醒之用。如手机换号应及时更换资料。

第十七条 未经本单位负责人同意,无关人员不得使用交换系统用户的帐号和密码登录交换系统。

第六章 电子印章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八条 电子印章包括盖章用的签名印章和用于打印的验证印章。签名印章作为电子印章的主体,盖章后的电子公文具有法律效力;验证印章是电子印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打印时验证电子公文中签名印章的有效性。通过验证并按规定方式打印而成的纸制公文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九条 电子印章的制作式样和标准,按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国发(1999)25号)执行。

第二十条 交换系统中各使用单位电子印章的制作、变更或销毁统一由市府办公厅负责,市府办公厅政务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工作。

第二十一条 各使用单位需要制作、变更或销毁本单位电子印章的,由本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本单位负责人同意并签字后,送市府办公厅秘书处办理报批审核手续。经市府办公厅领导批准同意后方可办理。

第二十二条 电子印章的制作、变更或销毁需在电子印章服务器上安装加密器件,该加密器件由市府办公厅秘书处保密室负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制作、变更或销毁电子印章时,市府办公厅秘书处保密室、市府办公厅政务信息中心和公章所属单位相关人员必须同时在场。

第二十四条 各使用单位的签名印章应等同于实物印章管理,必须由负责保密工作的处室指定专人保管和使用。签名印章的载体和密码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别保管。

第二十五条 电子印章由于损坏、遗失等原因造成不能使用需要换领或补发时,用章单位须出具书面证明,并按第二十条、二十二条的规定办理手续。若属损坏,则需要将旧电子印章交市府办公厅保密室销毁。因单位名称变更、撤销、合并等原因而需要在交换系统中变更资料的,必须将旧电子印章交回市府办公厅保密室处理,并按第二十条、二十二条的规定办理手续。

第二十六条 各使用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国发[1999)25号文件规定,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单位电子印章的管理使用办法。

第七章 电子公文的发送

第二十七条 在交换系统中交换的电子公文,其文种、格式、内容等的审核把关由发文单位负责。所交换的电子公文正文必须是不可更改的CEB格式。

第二十八条 公文若带有不方便进行电子化处理的附件(如:书籍、图纸等),暂按纸质公文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换。同时,将公文正文以电子公文形式进行交换。

第二十九条 电子公文的发送由电子公文制作、电子公文盖章、电子公文发送三个必要环节组成,可由一个或多个工作人员负责。

第三十条 各使用单位每日(节假日除外)下午3时前发送的电子公文视为当日交换公文。若有特殊情况,收文单位需要发文单位在上述时间以外发送当日电子公文,收文单位应事先通知发文单位,明确发送时间。

第三十一条 在发送电子公文时,必须选择公文的主送、抄送单位,并设置允许接收单位打印的份数。

第三十二条 在交换系统中完成发送电子公文操作的时间为电子公文的发送时间。

第八章 电子公文的接收

第三十三条 各使用单位应按时接收电子公文。每日(节假日除外)下午3时以前接收的电子公文视为收文单位当日收文。

若有特殊情况,发文单位需要收文单位在上述时间以外接收当日电子公文,发文单位应事先通知接收单位,明确接收时间。

第三十四条 接收电子公文时,必须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打印和脱密下载操作,否则应予以退回。

第三十五条 电子公文打印必须由持有验证公章的交换人员进行,并按常规收文进行登记。

第三十六条 脱密下载后的电子公文相当于纸质公文复印件,参照纸质公文的管理办法处理。

第三十七条 首次进行电子公文打印或脱密下载,及通过交换系统接口从交换系统中读取电子公文进入收文单位办公系统的时间为电子公文的接收时间。

第三十八条 电子公文接收失败时(包括打印、脱密下载和通过系统接口直接读取),收文单位应及时向发文单位提出申请,说明原因,请求重发或追加打印份数。

第九章 信息交换

第三十九条 交换系统中的信息主要包括工作动态、请求办理的事项、专题、向市府办公厅报送的政务信息、刊物等。

第四十条 交换的信息内容遵循“谁交换,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内容准确、翔实、时效性强。

第四十一条 各使用单位应在每年二月底前或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安排时间,将上年的工作总结和本年的工作计划分别上载到交换系统中,在工作动态栏目中发布;每月十日前或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安排时间,将上月的工作完成情况和本月的工作安排分别上载到交换系统中,在工作动态栏目中发布。

第四十二条 请求办理事项的请求方是交换系统中具有相关权限的用户。请求方在发送请求前,必须将要求对方办理的事项内容填写清楚。如有时限要求,应设定办理时限。办理方收到办理事项请求后,应在办理期限内及时办理,并作出相应的回复,若不能按时完成,应及时向请求方说明原因。

第四十三条 专题报告主要是用于各使用单位向上级领导报送专题信息。专题信息的报送时间、内容和范围由报送单位自行确定。

第四十四条 各使用单位在交换系统中向市府办公厅报送政务信息的办法,参照《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政务信息工作管理规定)》(穗府[2003]2号)执行。联合报送的信息,主报单位发送前要注明联合报送单位的名称和作者。报送的信息如属于修改稿或约稿的,报送单位应在标题栏中特别注明。

第四十五条 各使用单位应在交换系统中编辑和发布本单位所出版的刊物,逐步减少纸质刊物的出版发行。刊物的发行范围可通过交换系统中设置读者范围,由刊物出版发行单位自行设定。

第十章 应急处理

第四十六条 当交换系统出现故障,引起电子公文与信息无法在电子政务内网进行正常交换时,应及时通知市府办公厅(政务信息中心承办)。由市府办公厅尽快组织有关单位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并在24小时内作出响应。

第四十七条 若24小时内仍未排除故障,造成交换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时,由市府办公厅提出解决办法,并以纸质书面的方式通知各使用单位,保障公文与信息交换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府办公厅制定并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二OO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起施行。


附件1

广州市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使用单位注册申请表

(机关、事业单位用)

单位全称


单位简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说明:1、注册申请单位填写除“审批单位意见”外的所有项;
     2、“单位全称”直接作为在交换系统中的注册单位名;
     3、办理注册申请需附上该单位成立的市编委办批文;
     4、使用单位注册申请应同时填写《电子印章制作申请表》,办理电子印章制作申请手续;
     5、注册审批手续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将单位管理员帐号及初始密码回复申请单位



附件2

广州市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使用单位注册申请表

(企业、其他单位用)

编号NO:

单位全称


单位简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说明:1、注册申请单位填写除“审批单位意见”,“主管单位意见”外的所有项;
     2、“单位全称”直接作为在交换系统中的注册单位名;
     3、使用单位注册申请应同时填写《电子印章制作申请表》,办理电子印章制作申请手续;

     4、注册审批手续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将单位管理员帐号及初始密码回复申请单位。



附件3

广州市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使用单位名称变更申请表

编号NO:

更名后单位全称


更名后单位简称


更名前单位全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说明:1、更名申请单位填写除“审批单位意见”外的所有项;
     2、“更名后单位全称”作为在交换系统中更名后的注册单位名;
     3、使用单位更名申请应同时填写《电子印章制作申请表》,办理电子印章制作申请手续;
     4、使用单位更名后,单位管理员帐号不变。



附件4

广州市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使用单位注销登记表

编号NO:


注销单位名称


注销后文件移交单位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晋中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等两个实施细则的通知

山西省晋中市人民政府


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晋中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等两个实施细则的通知

市政发〔2004〕80号



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

《晋中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和《晋中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已经市人民政府2004年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晋中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房[2004]77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的通知》(晋政发[2003]22号)等文件精神,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为目的。切实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和管理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第三条 晋中市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从事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销售、交易均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四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

第五条 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主管部门。

市、县(市)发改委、国土资源、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经济适用住房有关工作。

第六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属驻我市的企、事业单位及军队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属地管理。其利用自用土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经所属主管部门批准后,均应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统一管理。

第七条 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由市、县(市)建设部门会同发改委、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编制,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八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建设用地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二)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可以以在建项目作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开发贷款。

第九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度,参与招投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具有相应资质、资本金、良好的开发业绩和社会信誉。

第十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以中小户型为主,要严格控制大户型,建筑面积60一80平方米的小户型不得低于70%;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的中户型不得超过20%;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左右的大户型不得超过10%。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和居住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户型面积和各种户型的比例,不符合规定的户型面积和户型比例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发建设,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设计应当坚持标准适度、功能齐全、经济适用、便利节能的原则,并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优选规划设计方案;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建设水平。

第十二条 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建设要严格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建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申请表》,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1.《建设用地批准书》原件、复印件,其土地用途必须为住宅用途;

2.项目建议书(集资、合作建房不提供);

3.集资建房(预售)职工花名及金额;

4.资金证明;

5.联建协议书。

(二)建设单位凭批准申请,办理以下法定批准手续:

1.申请项目计划;

2.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项目报建及工程招投标;

5.领取施工许可证;

6.放线开工;

7.竣工验收;

8.建设单位持有关资料到房地产权属登记发证部门办理产权初始登记。

(三)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申请,由价格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审核销售价格。

第十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对其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

建设单位应向买受人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并按规定和约定承担保修责任。

第十四条 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收费卡制度,市、县(市)物价部门核发包括收费项目、标准、依据和执收单位等内容的交费登记卡。各有关部门收费时,必须如实填写,并加盖单位印章。拒不填写或不按规定要求填写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有权拒交,并向价格主管部门举报。任何单位均不得以押金、保证金等名义,变相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收取费用。

第十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由市、县、(市)价格和建设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计价格[2002]2503号)的规定确定,定期向社会公布,并监督执行。

第十六条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由开发成本、税金和利润三部分组成。

(一)开发成本

1.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征用土地和补偿所支付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费(新征土地以征地取得费用计算;存量土地以基准地价的60%计算);

2.开发项目前期工作所发生的工程勘察、规划及建筑设计、达到了施工“三通一平”条件的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

3.列入施工图预(决)算项目的主体房屋建筑安装工程费,包括房屋主体部分的土建(含桩基)工程费、水暖电气安装工程费及附属工程费。

4.在小区用地规划红线以内,与住房同步配套建设的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以及按政府批准的小区规划要求建设的不能有偿转让的非营业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

5.管理费按照不超过本条(一)项1至4目之和的2%计算;

6.贷款利息按照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为住房建设筹措资金所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计算。

7.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税金

依照国家规定的税目和税率计算。

(三)利润

不超过本条(一)项1至4目费用之和的3%计算。

(四)其它费用不得计入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住宅小区内经营性设施的建设费用;

2.开发经营企业留用的办公用房、经营用房的建筑安装费用及应分摊的各种费用;

3.各种与住房开发经营无关的集资、赞助、捐赠和其它费用;

4.各种赔偿金、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款;

5.按规定已经减免及其它不应计入价格的费用。

第十七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价格标准不得超过公示的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对销售价格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为:

(一)有本地城镇户口的无房或住房面积低于政府规定标准的中低收入家庭;

(二)年收入低于4万元的城镇职工家庭;

(三)按建设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的(建房改[2000]105号)文件规定,参加集资、合作建房的企业职工家庭。

第十九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职工,可以申请使用夫妇双方及未分户的家庭成员存储的住房公积金交纳购房款。

用于个人购房贷款的住房公积金,可优先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发放。

第二十条 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申请人应当持家庭户口簿、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收入证明和住房证明以及政府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向当地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受理。对符合本细则规定条件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凭证;按规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不予受理凭证。

(三)审查。市、县(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部门应在收到申请15日内完成审核、核实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协同做好收入和住房情况的审查工作。

(四)公示。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应当公示其基本情况,公示期为15个工作日。

(五)办理手续。经审查无异议的,按销售项目给申请人办理相关手续;有异议的,应当进行核实,确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并出具书面通知。

第二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预(销)售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销售公告。建设部门应将全部房源信息进行预(销)售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房源位置、数量、基准价格、开发建设单位、销售方式、售房时间及拆迁安置情况等。

(二)入围排序。建设部门根据房源数量和申请数量的一定比例和申请人住房困难程度排序确定入围名单并予公示,公示期为15个工作日。

(三)入围公告。建设部门将入围申请人名单及选房顺序进行公告。

(四)公开选房。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制定公布公开选房方案。申请人按公告顺序到开发建设单位轮候购买。

第二十二条 符合条件的家庭,可持核准文件选购一套与核准面积相对应的经济适用住房。购买面积原则上不得超过核准面积。购买面积在核准面积以内,按核准的价格购买;购买面积超过核准面积的部分,不得享受政府优惠,由购房人补交差价。超面积部分的差价款按当地商品房与经济适用住房的差价补交。所获差价款上缴市财政专户储存,专项用于本市住房保障支出。

第二十三条 居民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后,按市场价出售的,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收益。未补缴收益前不得用于出租经营。

经济适用住房购买人以市场价出售经济适用住房后,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第二十四条 政府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用于出租的经济适用住房,以政府核定的价格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出租。

第二十五条 集资、合作建房是经济适用住房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优惠政策、供应对象、上市条件等,均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住房困难的工矿区和困难企业,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单位发展计划的前提下,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参加集资、合作建房的对象,必须限定在本单位无房户。并应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单位公示程序。向职工和社会收取的集资、合作建房款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当地财政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监督。

集资、合作建房只允许收取规定的管理费用,不得有利润。

凡已经享受房改政策购房、购买了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集资、合作建房的人员,不得参加集资、合作建房。

第二十七条 党政机关、全额事业单位,不得新征新购土地,组织集资建设住宅,搞变相实物分配。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利用自用土地集资建设住宅的,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报经同级建设和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开发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开发。

第二十八条 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销售、交易中违法违纪的行为的查处。严禁以划拨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土地变相搞商品房开发。严禁以集资、合作建房的名义,利用自用的划拨土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一)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用地用途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二)擅自提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销售价格,以及不执行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租金标准等价格违法行为,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三)擅自向未取得资格的家庭出售、出租经济适用住房或组织未取得资格的家庭集资、合作建房的,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收回;不能收回的,由建设单位补缴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与商品房价格差,并对建设单位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罚。

(四)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购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的个人,由建设主管部门追回已购住房或者由购买人按市场价补足购房款,并可提请执纪部门对申请人进行行政处分;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由建设主管部门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公布之日起施行。





晋中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建设部等五部局《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第120号令)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的通知》(晋政发[2004]12号)等文件精神,为了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现结合晋中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廉租住房是指为满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基本需求的住房。

第三条 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实行申请、公示、轮候制度。

第四条 各级建设、财政、民政、国土资源、税务、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廉租住房的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廉租住房资金筹措方案和资金监管工作。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组织社区居委会对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登记工作。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和使用监管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负责廉租住房建设、收购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工作。

各级价格部门负责廉租住房租金核定和廉租住房建设减免收费的落实工作。

第五条 廉租住房应当以政府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的保障方式。

租赁住房补贴是指市、县(市)人民政府向符合申请廉租住房条件的城镇居民,按照当地廉租住房规定面积标准发放住房租金补贴,由申请人到市场上租赁住房。

实物配租是指市、县(市)人民政府向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城镇居民提供住房,按照当地廉租住房规定面积标准收取租金。

租金核减是指产权单位按照政府规定,在享受廉租住房时期内对现已承租公有住房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给予租金减免。

第六条 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实行市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为主,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原则,主要包括:

(一)市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

(二)公有住房售房款;

(三)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城市廉租住房补充资金;

(四)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和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第七条 实行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来源主要包括:

(一)政府出资收购的住房;

(二)政府出资建设的廉租住房;

(三)社会捐赠的符合廉租住房标准的住房;

(四)腾空的直管公有住房;

(五)廉租住房供应对象现承租的符合廉租住房标准的公有住房;

(六)各级人民政府采用其他渠道筹集的符合廉租住房标准的住房。

第八条 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来源,要以收购廉租住房标准的现有旧住房为主,新建为辅,严格控制集中成片兴建廉租住房小区,实物配租应当优先照顾孤、老病残等最低收入家庭及其他急需救助的家庭。

第九条 新建的廉租住房建设用地,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第十条 廉租住房各项收费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相关的优惠政策;政府购买旧房作为廉租住房的,以及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按照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一条 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以本市人均住房面积的60%为宜。

第十二条 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由维修费、管理费二项因素构成。单位面积租赁住房租金补贴标准,按照市场平均租金与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差额计算。廉租住房租金标准不得超过公示的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第十三条 符合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保障对象条件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廉租住房。

(一)人均收入不超过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接受民政部门连续救助的家庭;

(二)申请人为无房户或拥有私有住房和承租公有住房的使用面积不超过人均6平方米。

第十四条 申请租赁廉租住房保障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申请租赁廉租住房的最低收入家庭由户主按规定程序持书面申请、户口簿、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和家庭收入证明、住房情况证明等资料向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受理。对申请人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凭证;按规定不予受理的,出具不予受理凭证。

(三)审核。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住房状况进行核实。并在15日内完成审查、核实。

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四)公示。经审查核实符合申请条件的,将申请家庭的基本情况在其工作单位和所属社区居委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日。

经公示有投诉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核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五)登记。申请廉租住房的家庭经公示无异议或投诉不实的,予以登记,对于申请租赁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的,由建设主管部门根据登记家庭的困难程度和登记顺序,依次按规定条件排队轮候。

第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轮候顺序,对申请人发放住房补贴或者配租廉租住房,并将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和配租廉租住房结果予以公布。

在轮候期间,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发生变化的,申请人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申报;经审核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取消轮候资格。

第十六条 享受租赁住房补贴的,申请人应当根据需要选择承租适当的住房,在与出租人达成初步租赁意向后,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经审查同意后,申请人与产权人签定住房租赁合同;建设主管部门按规定向该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并将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出租人,用于冲减房屋租金。

第十七条 享受实物配租的,申请人应当与廉租住房产权人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按照合同约定交纳租金,租赁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租赁期满应当对租赁户重新审核,符合条件的可重新租赁合同。

第十八条 享受租金核减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以向房屋产权单位提出申请,对已承租公有住房重新签定廉租住房合同,减免公有住房租金。

第十九条 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只能承租一处与居住人口相当的廉租住房。

廉租住房承租人已死亡或外迁的,同户籍家庭成员需要继续承租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继续办理承租手续。

第二十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情况。不如实申报的,一经查实,由建设主管部门取消廉租住房申请资格;已骗取廉租住房保障的,责令其退还已领取的租赁补贴,或者退出廉租住房并补交市场平均租金与廉租住房标准租金的差额,或者补交已核减的租金。

第二十一条 廉租住房承租人,应当按设计要求合理使用住房,按合同约定交纳房屋租金,不得拖欠房租。在租赁期间不得改变住房的建筑结构、设备、设施;不得改变使用用途。

第二十二条 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应当按年度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情况。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其申报情况进行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及时调整租赁住房补贴或廉租住房。

第二十三条 对家庭收入连续一年以上超出当地规定标准的,取消其廉租住房保障资格,停发租赁住房补贴;实物配租的在6个月内收回廉租住房或停止租金核减。

第二十四条 廉租住房产权单位应及时对所属的廉租住房进行维修、养护,以保证住房的正常使用功能。

第二十五条 廉租住房申请人对管理部门的审核、公示、轮候、配租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建设主管部门申诉。

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已由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1999年5月27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依法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
第三条 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第四条 城市少数民族公民应当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城市少数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向国家机关控告和申诉;对少数民族公民提出的控告和申诉,有关国家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适应当地少数民族需要的经济、文化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的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工作。
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的办事处,应当配备相应的民族工作干部;少数民族职工较多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直接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或者单位,应当有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民族事务。
第七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对民族工作的财政预算,保障民族工作需要。
城市民族工作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工作。
新闻报道、文艺创作、音像摄制、出版、广告等活动,应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不得歧视、侮辱少数民族。
第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选拔和任用。
城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配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干部,并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第十条 国家机关录用、招用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招用职工,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收少数民族公民。
第十一条 城市人民政府对下岗的少数民族职工,应当优先安排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用人单位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其上岗;鼓励并帮助他们多渠道再就业。
第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鼓励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贫困地区工作。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科教扶贫的,除保留城市户口,享受有关优惠待遇外,原单位应在住房、工资、晋级等方面给予照顾;在民族贫困地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当
给予优先立项,并在资金安排、贷款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十三条 经城市人民政府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认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可以向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申请贷款贴息。
(一)民族贸易企业、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和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
(二)少数民族公民投资额占投资总额30%以上的企业;
(三)少数民族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20%以上的企业。
第十四条 本条例第十三条所列企业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或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在办理落户手续时,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的户籍管理部门可根据国家户政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给予相应的优惠。
第十五条 到城市开办企业、从事个体经营或劳务活动的少数民族公民,应服从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有关部门在场地使用、办理证照、暂住户口等方面应给予优先安排和照顾。
第十六条 开办清真饮食服务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当地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一)主要负责人、采购员、保管员和主要操作者必须是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公民;
(二)有专用的清真食品运输工具、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销售场地。
个体清真食品经营者,必须是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公民。
第十七条 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或者以少数民族名称冠称的第三产业,其厂名、店名、文字、图画、菜单、室内装饰以及歌舞表演应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第十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开办民族学校或者设立民族班,对民族学校或者民族班应当在经费、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招生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报考各级各类学校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照顾。
第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可以设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文化馆(站)、图书馆(室)。
第二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少数民族的医疗和卫生保健工作,鼓励开发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科学。
第二十一条 城市人民政府鼓励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为少数民族群体性体育活动提供场地,有条件的城市应当定期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
第二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保护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和其他旅游资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商贸和旅游业。
城市建设拆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属于文物的,应当按国家文物管理的规定审批;不属于文物的,应当经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审核,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需要拆迁少数民族聚居区住房的,有关部门应当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妥善安排;各民族公民应当服从和支持城市建设的
需要。
第二十三条 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其所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节日假,并照发工资。
第二十四条 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职工人数较多的单位,应当提供清真饮食;对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按规定发放清真伙食补贴。
第二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条例第十三条所列企业和以少数民族名称冠称的第三产业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二十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获全国或者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的个人,享受省级劳动模范的相应待遇。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侵犯少数民族公民合法权益以及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的,有关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5月27日